“利用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主题小组对话现场
季晓芬 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
4月23-25日,第三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在杭州良渚举办。24日上午,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季晓芬参加论坛的“利用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主题小组对话,阐述人工智能如何赋能博物馆管理与文化遗产活动等观点。
关于人工智能(AI)技术在博物馆藏品管理与分析中的革命性作用
1 数据化采集与AI模型开发激活文物数据的生命力
中国丝绸博物馆通过高清设备对上万件馆藏丝绸纺织品文物数字化采集,其中对上千件珍贵文物进行3D扫描建模,建立“藏品数字资源库”。以此为基础,通过引入AI技术,不仅精准提取纹样的图案、色彩、针法等细节,还通过算法模拟传统织造工艺,将能够极大得拓展文物藏品的数字活化水平,可以打造出公众随时能够在线体验的投梭、提花等互动场景,从而也进一步推动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例如,2023年创新策划推出“一曲新词:宋韵文化创新艺术作品邀请展”。在该展览中,国丝首次尝试以数字虚拟技术,应用于馆藏宋代文物的活化创新设计,呈现宋韵数字时装的动态展演,并发布了首批宋韵数字时装藏品,通过对宋韵服饰的艺术活化与数字传播,更好地解读宋韵文化内涵、展现宋韵文化魅力。
2 AIoT技术提升智慧环境管理水平守护文物安全
中国丝绸博物馆针对丝绸这一特殊材质藏品的保存需求,尝试引入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系统,通过端侧传感器实时监测环境数据,结合边缘计算动态调节空调、光照等设备,从而大大提升了藏品预防性保护能力。例如,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现全馆环境的可视化监控,确保数万件藏品的状态尽在掌握。
3 以数据驱动学术研究与公众教育
AI技术助力突破传统研究的局限。例如,通过分析丝绸文物的表型数据(如纤维密度、褪色规律),AI可预测修复材料的耐久性,辅助制定科学保护方案。同时,利用AI生成个性化导览内容,根据观众兴趣推荐展览路径。
关于中国丝绸博物馆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来保护研究纺织遗产以及关于人工智能的潜力方面
一、推动云上策展与全球协作,打破传统时空界限
中国丝绸博物馆主导建设的“丝绸之路数字博物馆”(SROM)汇集全球18国6000多件文物,利用3D建模和虚拟策展工具,让用户足不出户即可策划跨国展览。例如,策展团队通过平台调取187件跨国文物完成《客从昆仑来》云展览,吸引超80万人次参观。AI驱动的“数字展览云设计工具箱”支持一键渲染、多语言协作,降低了策展门槛,使公众从被动观展者转变为文化共创者。
二、推动跨界合作与产业化创新
中国丝绸博物馆积极探索“博物馆—企业—学术研究—时尚设计”等立体多元的跨界合作模式,开发出数十款文创产品,推动文化资源向经济价值转化。去年,中国丝绸博物馆启动博物馆与时尚跨界合作项目“丝尚盛典”,以馆藏唐代翼马纹锦和立狮宝花纹锦等为灵感源,借助AI技术,由中国丝绸博物馆专家团队携手浙江理工大学、安踏集团,以及多位法国设计师进行联合共创了60多套时尚鞋服,先后在巴黎、杭州举行了发布会活动,整个活动受到央视全程跟踪记录,并于11月16日在CCTV3《衣锦天下》栏目开篇播出,直播观看量超110万,节目涵盖话题总阅读量超5000万,触达微博受众近2亿人次。今年,中国丝绸博物馆还将进一步与巴西、意大利时尚设计团队开展进一步的合作。
三、对人工智能在文化遗产领域应用的未来展望
尽管AI的发展将会对博物馆管理与文化遗产保护带来显著效益,但也同时将会面临应对数据标准化、伦理合规(如文物数字版权)及跨学科人才短缺等挑战。未来,博物馆在进一步深化AI与区块链、扩展现实(XR)等技术融合的同时,也要警惕博物馆的深层次文化内涵与核心价值被AI所异化,依然要聚焦文物藏品本身加强文化价值研究与阐释,不断彰显文物本体的主体性价值与内涵,推动中华文明在全球数字语境下得到更加准确、鲜活的表达。
下一步,中国丝绸博物馆将以继续坚持以丝绸和丝绸之路文化为主体,充分利用好AI这一新支点,撬动文物保护、研究、传播的全面升级,践行“让文物活起来”的方针,为全球文博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贡献中国智慧。
来源:社会教育部
编辑:苏秀书
初审:苏秀书
二审:楼航燕
终审:郑嘉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