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岁的柴阿姨走进新猷资料馆的时候,带着温暖而亲切的微笑,一头银色的短发衬着精神头格外的好。丝绸博物馆许多捐赠人的年纪都不小了,捐赠物也多是祖辈传下来,小心收在家中的。
柴绮霞捐赠的浅湖蓝色花卉纹绸倒大袖袄
柴绮霞捐赠的民国黄锻地彩绣花卉圆下摆短袄
“这些都是我婆婆当年结婚时的陪嫁。”柴阿姨翻看着丝博图册中自己的捐赠品,娓娓道来。柴阿姨的婆婆家境殷实,于衣着十分在意。这些衣物都是陪嫁品。婆婆身前舍不得穿,悉心保存,婆婆过世后,柴女士一直把它们当作珍品,用布将衣服小心包好,层层铺开,放置在箱子中。2004年,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柴女士从报纸上得知了中国丝绸博物馆将举办《时尚百年——二十世纪中国服装艺术回顾展》向市民征集展品的消息,便将这些旧物都捐了出来。
“肯定也舍不得,但那时候也没怎么多想,就觉得不该让这么好看的衣服一直放在箱子里,应该让大家都看看。”
前些日子,柴阿姨的儿子告诉她2月26日是中国丝绸博物馆开馆25周年馆庆,要举行丝路之友成立大会,邀请曾经向博物馆捐赠展品的市民朋友参加活动。柴阿姨特别激动,让儿子一定带她过来和其他捐赠人、志愿者见见面。
“我们年纪大了,也都希望可以让这些东西有个归宿。与其在家里压箱底,不如把它们捐出来,不但欣赏的人更多,而且保存的环境和条件也比家里更好。”柴女士觉得捐赠给博物馆让这些老物件更有历史意义。
黄政先生是中国丝绸博物馆的老朋友了,从1997年开始,他向中国丝绸博物馆陆续捐赠了3批家中藏品。
黄政捐赠的大红锻彩绣牡丹镜套
黄政捐赠的民国粉锻彩绣牡丹镜套
黄政捐赠的民国宝蓝锻彩绣五堂富贵女衬衣
“这20多年,我在整理捐赠的过程中也对家族有了更多的认识,这种体会再下一代的孩子们可能也都淡了。”黄先生聊到自己的捐赠很是感慨。黄先生在1997年2月第一次向中国丝绸博物馆捐赠了一箱丝织衣物,都是其母亲和外祖母的旧藏。小绣衣、口围、童衫、大褂、绣花台布……打开一箱子衣物,百年前的家庭生活场景跃然而出。
黄先生告诉我们,母亲留下的东西他每年都会整理、晾晒,“我母亲那一支是个大家族,吃穿用都很讲究,留存下来的东西都很精致,可惜那么多年过去了,很多都没保存下来。”。借着2月26日“中国丝绸博物馆丝路之友成立大会”的契机,黄先生又带来了4件家中的旧藏,捐赠给中丝博。黄先生觉得,放在家中自己保存不好会破坏这些精致的衣物,捐赠给博物馆不仅可以更科学地保存,也可以让大众都看到。
“在博物馆里一代一代流传下去,不仅是社会的发展历史,也是传承了我们家族的历史,很有意义!”
(浙报记者魏志阳摄)
这些衣物,从自家的箱子移存到了国家的丝绸博物馆,见证了一个家庭的传承,也为更多人展现了那时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精神面貌。为中国丝绸博物馆捐赠藏品的热心市民还有很多,我们将陆续为大家讲述他们的捐赠故事,同时也衷心地感谢所有捐赠者对中国丝绸博物馆的支持!
中国丝绸博物馆的精彩,因有你们每一人的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