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开始,他开始将父亲留下来的120幅丝绸设计图案手稿编辑成册,共计5册。得知中国丝绸博物馆开馆25周年活动现场会有捐赠,他便拿着其中的一册走进了中国丝绸博物馆。“我一开始就是想问问我编的图册是不是可以捐赠,没想到丝绸博物馆的专家看了很感兴趣。”
他,就是在2017年2月26日“中国丝绸博物馆丝路之友成立大会上”捐赠《陈景烈丝绸织物图案集》(一册)的七旬老人陈鹏。
(2月26日陈鹏先生捐赠现场)
自那一日捐赠后,陈鹏先生就表示还会将其他四册一并捐赠给中国丝绸博物馆。3月8日,中国丝绸博物馆陈列保管部主任金琳、副主任徐铮来到捐赠人陈鹏先生的家中接受捐赠,我们也有幸听陈鹏先生讲述了他和这五册捐赠品的故事。
说起已故的父亲陈景烈,陈鹏先生满怀自豪。“我父亲不仅会画图案,还懂工艺设计,那时候两种都会的人全国也就这么几个!”陈景烈老先生一辈子和丝绸打交道,从一个丝绸业的小学徒做起,一开始在上海,解放后又来到杭州,杭州的震旦丝织厂、胜利试样厂都留下过陈景烈老先生的身影。
“那时候经常有要赶任务的时候,我父亲下班回家就会接着干活,一个人画图样画到很晚。”
“我公公他那时候戴着眼镜,干活很认真的”
在陈鹏先生和他的夫人的描述里,我们仿佛能看见一个伏案工作到深夜的老人,他的笔下流淌出的正是桌案上的这一幅幅精美的丝绸图案设计稿。虽然眼前的手绘设计稿离我们不过六七十年,在中国丝绸博物馆的馆藏中可算是“年轻的一辈”,但听着陈鹏先生讲述自己父亲和丝绸设计的情缘,我们更能体会“为了明天而收藏今天”的内涵。
陈鹏先生曾是一名体育老师,但他与丝绸的情缘却是由来已久。“从小这么看我父亲设计图案,肯定也是受到影响的。那时候高考第一个志愿,我填的就是华东纺织工学院(今东华大学)。”后来由于种种原因,陈鹏先生遗憾错失了心仪的专业,但心中对这一行业的印记却并未抹去。
上世纪80年代母亲离世后,陈鹏先生在整理二老的旧物时发现了一批父亲当年的设计稿。纸页已经变黄,还有污垢和虫蛀,一大摞设计稿若是就那样堆放在老屋里,恐怕经年累月也就被遗忘甚至弃置了。“我也不知道理出来干什么,就是觉得不能这么放着。”
把设计稿从旧物中理出来,怎么保存是个问题。陈鹏先生爱好书法,就想到了去问裱画师傅,想着可以用装裱的一些技术保存设计稿。“我到文化市场买了五本册页,把设计稿用浆糊贴好,然后压平。3年前做好的,你看现在其实保存的还可以的。”
陈鹏先生喜好篆刻,设计稿整理完后他还为老父亲刻了一枚印章,用在了每一本整理册页的封面上。翻开册页,每一幅设计稿的旁边都有几个小字,那也是陈鹏先生亲手所书。“我父亲每一幅稿子都是取了名字的,我喜欢书法,就把每一个名字写在设计稿的旁边,对应文字看图案,也是我父亲的设计想法。”
对于藏品,每个博物馆都有自己的征集管理办法。对于捐赠品,中国丝绸博物馆不仅要考量其真实性、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同时也要与博物馆自身定位以及研究方向相吻合。赵丰馆长在陈鹏先生捐赠第一册设计稿时表示:“成品的衣物外,作品设计的思路、过程也很重要。”陈鹏先生整理的5册丝绸图案设计手稿对20世纪40、50年代沪、杭丝绸图案设计师群体都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通讯员:陈露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