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丝“经纶讲堂”在2025年的第一个讲座——“鹿鸣姻长: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婚嫁服饰文化变迁研究”于1月12日举办。主讲人为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朱翊叶老师,他从社会民俗学角度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婚嫁服饰的风尚演变及影响流变的各方面因素。
呦呦鹿鸣,鼓瑟吹笙。美好姻缘,幸福长久。婚礼自古以来是人生的重要仪式。《礼记》中写道:“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故君子重之。”婚嫁服饰流行的演变,与社会、经济、政治、法律、科技、女性地位等诸多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朱翊叶老师分“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初期”和“21世纪”三个阶段,介绍了城市与乡村、不同地域与民族的婚嫁风俗的变迁。从以单位为主体的“集体盛会”,到借鉴了西方元素的“家庭庆祝”,再到进入21世纪后的个性化表达,婚嫁风尚的变迁、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婚嫁服饰的“形”与“貌”不断变化。从传统的旗袍、袄裤,到列宁装、中山装、绿军装,从西式婚纱、西装,到中式婚服,七十多年来,婚嫁服饰时尚变迁从未停歇。
婚嫁服饰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贯穿于华夏文明的脉络之中,以不同的形式在各个历史阶段得以呈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婚嫁风尚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其发展并未盲目追随西方的脚步,而是坚守自身的文化根基,不断演变与发展。进入21世纪,婚礼风尚和婚嫁服饰更多地成为个性展示与自我表达的窗口,婚嫁服饰行业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国潮出圈”的背景下,我们应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深厚的民族文化历史底蕴与中华广阔地域内的多样风格、民俗民艺等相融合,创造出受青年喜爱的“婚育时尚”,引领新型婚育文化和健康生活方式。
本次讲座为“一生一裳:中国嫁衣的流金岁月”展览配套活动。该展览介绍了1949年以来中国“嫁衣”的传承与流变,多角度呈现了婚礼风尚和婚育风俗的变迁,展览将持续到2月28日。